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2015版

发布者:周溪蓉发布时间:2017-06-22浏览次数:1307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代码0818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简介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是东华理工大学的特色与优势学科,是江西省十二五高水平学科。该学科主要有以下4个研究方向:(1)矿产勘查与评价:主要研究矿产形成的地质背景、成矿条件,研究矿床地质特征、成矿作用机制,探索矿产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间演化规律,建立成矿模式;研究科学有效的矿产预测、勘查和评价的理论与技术方法。(2)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利用专门的仪器接收来自地下各种物理信息,应用数学物理方法提取或分离有用信息,结合地质条件对有用信息进行解释,推断探测对象在地下赋存的位置、范围和产状。它是地质矿产勘查和地质基础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3地质工程:主要研究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等领域的地质工程问题。(4核废物地质处置:主要针对高放废物的地质处置库选址、核素的迁移规律等方面开展研究。

.研究方向

1.矿产普查与勘探

2.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3.地质工程

4核废物地质处置

三.培养目标

1.认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团队意识,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

2.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科学作风和学术道德;具有本学科领域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深入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学术创新能力、开拓精神和独立从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领域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工程技术研究领域取得明显成绩;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3.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并具有较好的科技写作能力。

四.课程设置

课程编号

学时

学分

备注

学位课程

公共基础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必修6个学分


英语(Ⅰ、Ⅱ)

144

4


专业必修课

12010102

高等岩石学

40

2



4门课

8个学分

12010104

高等构造地质学

40

2



12030101/12120101

现代水文地质学/高等工程地质学

40

2



12020110

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释

40

2



非学位课程

专业选修课

12010101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研究进展

40

2


原则上提供不超过10门课程供学生选择

学生根据研究方向选修至少10个学分

5-6门课)

12010105

矿床地球化学

40

2



12010106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40

2



12010107

矿产勘查与评价

40

2



12010108

铀矿地质学

40

2



12020101

高等场论

40

2



12020102

计算地球物理

40

2



12020103

地球物理新方法新技术

40

2



12020114

地球物理反演

40

2



12030105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

40

2



12030110

地质灾害分析与评价

40

2



12030102

应用水文地球化学

40

2



12030108

同位素水文地质学

40

2



12120102

高等土力学

40

2




12120103

高等岩石力学

40

2




12120104

环境岩土工程

40

2




12120105

地质工程加固新技术

40

2





公共选修课


素质教育课(第二外国语60学时2学分;科研技能类、人文素养类课程为20学时1学分;体育30学时1学分)和跨学科选修课(30学时1学分)






至少4学分

补修课程

针对跨专业录取的研究生,由研究生指导教师指定

不计学分

必修培养环节

教学、科研实践


1




任一环节未完成将不能申请答辩

至少4个学分

文献综述


1



开题报告


1



学术活动


1




毕业总学分

32

注:①非学位课程的公共选修课中,素质教育课程有:体育(篮球、排球、足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太极拳等内容)、第二外国语、科学研究技能(论文写作方法、文献检索等内容)、形势政策解读与就业指导、创造学与创造性思维;②跨学科选修课程由各学院推荐一门课。要求具有公共性、普及性(如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荐的公共选修课程为《自然辨证法概论》),不能推荐专业性太强的课程。


五.课程简介

(一)高等岩石

1.课程目标:

通过《高等岩石学》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本科相关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更深刻理解各类岩石的分类命名原则和方法,进一步掌握主要岩类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野外产状和相特征,清楚了解岩石学研究的技术方法特别是提高手标本及显微镜下鉴别矿物岩石的技能,较好掌握主要岩类的岩石起源、形成演化和构造背景等基本理论知识。

2.课程内容:

本课程将在巩固加强岩类学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深化和扩展岩石地球化学、岩石成因与构造环境等岩理学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岩石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岩石学发展简史及研究现状;岩浆性质与岩浆演化方式;岩浆岩产状、结构构造、成分及分类;各类岩浆岩的特征、成因与形成构造环境;沉积岩的一般特征、分类及形成过程;它生和自生沉积岩的特征、分类及成因;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变质作用、变质反应和变质带;变质岩基本特征和分类命名;共生分析、变质相和变质相系;动力变质岩、接触变质岩、区域变质岩的特征与成因;变质岩原岩恢复;岩石构造组合。

3.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自学与讨论

4.考核方式:课堂考查与读书报告相结合

5.预修课程:结晶学与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 桑隆康,马昌前主编. 2012.岩石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2] Winter, J. D. 2001. An introduction to igneous and metamorphic petrology. Prentice Hall.

[3] 游振东,王方正.1991. 变质岩岩石学教程.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4] 林景仟主编. 1995. 岩浆岩岩类学与岩理学. 北京:地质出版社.

[5] 赵澄林,朱筱敏主编. 2001. 沉积岩石学.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二)高等构造地质学

1.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构造地质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方向,掌握挤压、伸展、走滑、深层拆离、重力滑脱等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和研究方法,掌握矿田矿床构造学、成矿构造学、显微构造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2.课程内容:

 ①高等构造地质学研究概论,构造新理论、新方法(板块构造、大陆动力学、岩石圈层圈构造与流变、壳幔作用与岩浆活动、构造体制转变等);②构造形迹与成因(原生沉积构造、不整合面、节理、面理、线理、褶皱的几何学、运动学和成因);③断层和断层岩识别和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碎裂岩、糜棱岩、韧性剪切带的宏观和显微构造特征、分类和识别标志);④逆冲推覆构造和造山带、伸展构造和变质核杂岩、大型走滑构造与转换断层的特征、类型、地球动力学背景以及相关成矿作用;成矿构造学概论与典型矿田矿床构造模式;⑥矿田矿床构造研究方法(包括野外几何学和运动学观测描述、地质力学理论与方法、取样制样、构造-流体-蚀变分带、构造分期配套方法等);⑦显微构造研究与方法(包括变形岩石矿物显微构造特征、颗粒变形机制、晶格定向性、变形温压测定、岩组测试分析等)。

3.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文献阅读

4.考核方式:考查、读书报告相结合

5.预修课程:《大地构造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 陈国达,1983. 成矿构造研究法.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 翟裕生,1993. 矿田构造学. 北京: 地质出版杜

[3] 马杏垣,2004. 解析构造学. 北京: 地质出版杜

[4] 许志琴,1984. 地壳变形与显微构造. 北京:地质出版社

[5] 刘瑞旬,1988. 显微构造地质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6] Cees Passchier and Rudolph Trouw, 2005, Microtectonics, Springer.


(三)现代水文地质学

1.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文地质学及水资源概况、水文地质学的基础学科及其研究内容、水文地质学的应用学科及其研究内容、水文地质勘查技术与研究方法。

2.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水文地质学研究对象、创立过程、与相邻学科关系和地下水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球上的水循环和水资源,地下水的形成和基本特征,水文地质学基础和应用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水文地质勘察技术与研究方法,20世纪水文地质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21世纪水文地质科学展望。

3.教学方式:授课、自学及讨论。

4.考核方式:读书报告与考试相结合。

5.预修课程:地质学基础、水文学原理。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 林学钰,廖资生赵勇胜苏小四.2005. 现代水文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2]林学钰,廖资生.1995.地下水管理.北京:地质出版社.

 [3]陈梦熊.1994.地下水系统分析与概念模型.城市水资源.

 [4]郭清海,王知悦译.2010.水文地质学原理(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四)高等工程地质学

1.课程目标:在本科工程地质学的基础上,通过高等工程地质学课程的系统学习,加深和提高对工程建设中常遇到的工程地质现象和问题的全面理解和掌握,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和解决工程地质问题,把工程地质、地质力学、渗流理论、地质灾害等结合在一起,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正确处理水利工程实际问题,注重实际技能的学习和运用。

2.课程内容:构造地质学与区域稳定,地应力场与新构造运动,地震地质与环境地质,区域地质与海洋地质,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测试,水流的地质作用与库坝区渗漏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坝基岩体稳定性,岩体软岩及土体的工程性质,第四纪地质,以及细、微观土质学等。

3.教学方式:讲述和讨论相结合,

4.考核方式:课堂报告,读书报告

5.预修课程: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基础

6.常用专业必读书目及参考书目

[1]赵树德等.2005.高等工程地质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张倬元等.2009.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北京:地质出版社.

[3]崔冠英,朱济祥.2008.水利工程地质.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王思敬.2000.中国工程地质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5]M. H. de Freitas. 2009. Engineering Geolo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Springer.


(五)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释

1.课程目标:掌握地球物理方法综合应用的选用原则和规律,以及如何对各种方法的测量结果或资料进行综合处理与解释。

2.课程内容: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尤其是在综合研究地球结构、矿产资源调查以及工程领域等方面。本课程学习减少多解性,综合物探方法的应用、处理、解释,分析获取的综合地球物理信息,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提高地球物理勘察的可靠性。

3.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多媒体手段配合。

4.考核方式:作业加读书笔记。

5.预修课程:普通物理、高等数学、数理方程与积分变换、地球科学概论、普通地质学、场论、地震学与地震勘探、重磁勘探、电法勘探、放射性地球物理。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李大心.2003.地球物理方法综合应用与解释.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郭建强.2003.地质灾害勘查地球物理技术手册.北京:地质出版社

[3]孙建孟、王永刚.2005.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应用.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

[4]田刚,刘菁华,曾绍发.2005.环境地球物理教程. 北京:地质出版社


(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研究进展

1.课程目标:掌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2.课程内容:矿产资源成矿规律研究进展;矿产资源找矿新方法新技术研究进展;地质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3.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多媒体手段配合。

4.考核方式:读书报告与开卷考试。

5.预修课程:矿床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水文地质学。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8


(七)矿床地球化学

1.课程目标:系统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方向,了解地球化学主要的分析技术和手段,学会应用地球化学的原理和思维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地学问题,系统掌握矿床地球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

2.课程内容:矿床地球化学基本问题与任务、地壳演化与矿产的形成;板块构造与成矿作用;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流体来源;矿物流体包裹体研究、热力学研究在矿床地球化学中的应用;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同位素等研究在矿床地球化学中的应用等。

3.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实验分析实例。

4.考核方式:课程讨论和读书报告。

5.预修课程:《地球化学》、《矿床学》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中国科学院矿床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著.1997.矿床地球化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2]刘本立编著.1994.地球化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中国矿床》编委会编著.1994.中国矿床(上、中、下).北京:地质出版社.

[4]杜乐天主编.1995.地幔流体与软流层(体)地球化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八)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1.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方向,系统掌握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

2.课程内容:本课程系统阐述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以及在地质背景、控矿因素和矿化信息研究基础上,分析矿床的空间展布、时间演化、成因机制、模型建立、成矿单元划分,总结成矿规律作为成矿预测的基础。成矿预测理论中,系统介绍区域构造、建造分析和成矿系列、地质异常等区域成矿分析理论,并对各种预测方法作简要介绍。同时,将成矿预测分为区域远景区预测和矿区局部预测,并分别阐述它们的特点和方法。

3.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文献阅读。

4.考核方式:考查、读书报告相结合。

5.预修课程:《构造地质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和资源勘探方法》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陈毓川.1993.中国矿床模式.北京:地质出版社.

[2]陈毓川.1999.中国主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远景评价.北京:地质出版社.

[3]范永香.2003.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4]刘石年.1993.成矿预测学.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5]翟裕生.1999.区域成矿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九)矿产勘查与评价

1.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资源勘查发展动态,系统掌握资源勘查理论与评价工作方法;了解国内外资源/储量分类体系;掌握不同类型铀矿资源勘查与评价工作方法体系、目标勘查区评价方法与评价依据;了解最新资源/储量估算的方法体系;具备开展独立或创新性资源预测、勘查设计、资料整理、矿床评价等方面专业能力。

2.课程内容:

 ①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现状与发展趋势,资源勘查基本理论、工作阶段划分与工作程度要求②国内外矿产资源分类体系与比较;③可地浸砂岩型铀成矿地质理论、目标勘查区预测依据、勘查工作内容与方法体系;④“硬岩型”铀成矿地质理论、目标勘查区预测依据、勘查工作内容与方法体系;⑤三维立体建模技术在成矿预测与矿床勘查工作中的应用;⑥矿床地质特征研究与矿床勘查系统设计原理⑦不同类型铀矿床工业指标及其确定方法原理;⑧最新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⑨案例一:典型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工作案例;⑩案例二:典型热液型铀矿勘查工作案例。

3.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创新性思维的启发与课堂讨论、文献阅读。

4.考核方式:考查、读书报告相结合。

5.预修课程:《矿床学》、《铀资源地质学》、《矿床地球化学》、《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勘查技术与方法》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王正其,夏菲等,2010年,铀矿勘查学,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赵鹏大,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2006,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3]陈毓川,1999,中国主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远景评价,北京:地质出版社

[4]黄净白、黄世杰、张金带等,2005,中国铀成矿带概论,北京: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出版

[5]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地质总局,1997,中国铀矿找矿指南,北京: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出版


(十)铀矿地质学

1.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系统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方向,系统掌握铀矿地质的各种理论和世界主要的铀成矿区划,熟练掌握铀矿地质的研究手段和工作方法,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课程内容:《铀矿地质学》集铀矿物学、铀地球化学、铀矿床学的基础知识与成矿理论于一体,课程讲授铀的基本性质、铀的迁移与富集规律、不同铀矿床类型的成矿地质条件和铀的成矿作用机理。重点介绍我国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砂岩型和碳硅泥岩型等四大工业铀矿类型和当前世界主要工业铀矿类型的成矿地质背景,介绍重大地质事件与铀成矿作用的关系,介绍区域性铀的富集规律、铀成矿作用的时空结构;介绍铀矿床的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等。

3.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自学、讨论与野外实践教学相结合。

4.考核方式:分两部考核:撰写读书报告(理论部分);具体铀矿床成矿分析(实践部分)

5.预修课程: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学习前必须掌握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其预修的先导课程有《矿物学》、《岩石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以及地球化学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程。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余达淦.2005.铀资源地质学.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

[2]罗朝文.1987.铀成矿原理.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3]章邦同.1990.内生铀矿床及研究方法.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4]张成江.2007.铀矿物学.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5]王剑峰.1998.铀地球化学.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十一)高等场论

1.课程目标:掌握地球物理中的引力场、稳定电场、稳定磁场以及时变电磁场的性质、规律和相应的计算方法,为后续地球物理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课程内容:从万有引力定律出发,导出引力位的泊松方程和它的定解条件,为研究重力场打基础;从库仑定律出发,导出电势的泊松方程和定解条件,进而介绍电势的拉普拉斯方程及定解条件;从安培定律和毕奥-沙伐尔定律出发,导出磁矢势的微分方程及定解条件,引出泊松体的概念,为重磁数据处理补充部分理论基础;在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基础上建立时变电磁场的波动方程,并重点讲解电磁场矢势和标势的波动方程及它们的定解条件。

3.教学方式:教师讲解、学生讲解与课程讨论相结合,以课堂讲解为主。

4.考核方式:考试+读书报告。

5.预修课程:《积分变换》、《矢量分析》、《复变函数》、《场论》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莫撼,邓居智.2006.场论.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2]朴化荣.1990.电磁测深法原理.北京:地质出版社.

[3]A.A.考夫曼,G.V.凯勒著.王建谋译.1987.频率域和时间域电磁测深.北京:地质出版社.

[4]王蔷,李国定编著.2000.电磁场理论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十二)计算地球物理

1.课程目标:理解将无限自由度的问题经过离散化处理化为有限自由度的问题的方法,掌握地球物理正演计算中的有限差分法、有限单元法、边界单元法、积分方程法等传统数值计算方法以及多重网格法等新型算法,能够熟练应用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方法解决地球物理正演的实际问题,为地球物理反演奠定基础。

2.课程内容:有限差分和有限元法基于边值问题的微分形式方程的离散化处理及网格化方法,有限差分和有限元的基本思路和实现过程;积分方程法和边界单元法基于边值问题的积分形式的数值计算思路及实现过程,麦克斯韦方程组,广义波动方程及其定解条件,电磁场边值问题的直接方法,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方法、边界元法的计算思路和基本过程;多重网格等新型算法的引导性介绍。

3.教学方式:教师讲解、学生讲解与课程讨论相结合,以课堂讲解为主。

4.考核方式:读书报告+算法实现。

5.预修课程:《计算方法》、《场论》、《偏微分方程数值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马在田.1997.计算地球物理学概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徐世浙.1994.地球物理中的有限单元法.北京:科学出版社.

[3]葛德彪.2002.电磁波时域有限差分法.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4]王先冲.2002.电磁场理论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十三)地球物理新方法新技术

1.课程目标: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地球物理新方法和新技术。

2.课程内容:全面学习地球物理学研究最近3年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领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探、地震勘探、重磁勘探、电法勘探的新仪器、新方法、新处理和解释方法、新应用领域等,以及综合方法新技术和应用。

3.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多媒体手段配合。

4.考核方式:作业加读书笔记。

5.预修课程:普通物理、高等数学、数理方程与积分变换、地球科学概论、普通地质学、场论、地震学与地震勘探、重磁勘探、电法勘探、放射性地球物理。

6.常用专业必读书目及参考书目:

[1]王家映等.1990.《地球物理学》,地质大学出版社

[2]史謌.2002.《地球物理学基础》.地震出版社

[3]刘光鼎.2005.《地球物理引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莫撼、邓居智编著.2006.《场论》.原子能出版社

[5]邓居智、莫撼.2007.《场论解释指南》.原子能出版社

[6]崔霖沛等.1997.《环境地球物理方法及应用》.地质出版社

[7]滕吉文.2003.《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地震出版社

[8]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al Societywwweegsorg

(十四)、地球物理反演

1.课程目标: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地球物理反演基本理论及其主要方法。

2.课程内容:地球物理反演的一般理论,参数化模型的最小长度解,广义反演法,Backus-Gilbert反演理论,非线性反演问题,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反演问题。

3.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多媒体手段配合。

4.考核方式:读书报告

5.预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数字信号处理)、地球科学概论、地质学、地震学、地磁学、地电学。

6.常用专业必读书目及参考书目:

[1]杨文采.1997.地球物理反演理论与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

[2]王家映.1998.地球物理反演理论.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3]栾文贵.1989.地球物理中的反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

[4]谢靖.1989.地球物理正反问题近代数学方法.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5]姚姚.1997.蒙特卡洛非线形反演方法及其应用.冶金工业出版社

[6]YDesaubiesATarantola and JZinn-Justin1990Oceanographic and Geophysical Tomo-graphyNorth-HollandNetherlands


(十五)地下水污染与防治

1.课程目标:通过对本科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地下水污染相关的基本概念、地下水污染的特点与途径,污染物在地下水系统中的运移过程;掌握污染场地水文地质调查、水化学调查方法,地下水污染的评价方法、污染物运移数值模拟与预测,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以及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相关技术,从而具有从事与地下水污染、防治有关的研究与实践的基本能力。

2.课程内容:污染水文地质学基础:主要介绍地下水污染的概念、污染源特征、污染物及污染的特点与途径;污染物在地下水系统中的运移及污染物所经历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污染场地调查:介绍污染场地水文地质调查、地球物理调查及水化学调查;地下水污染的评价、模拟与预测:讲授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环境风险评价及污染物运移数值模拟与预测;地下水污染防治:介绍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与地下水保护及地下水环境修复作用。

3.教学方式:讲授、自学与讨论。

4.考核方式:读书报告。

5.预修课程: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王焰新.2007.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刘兆昌,张兰生,聂永丰等.1991.地下水系统的污染与控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3]陈崇希, 李国敏.1996地下水溶质运移理论及模型.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4]赵勇胜,林学钰.1994.地下水污染模拟及污染的控制和处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十六)地质灾害分析与评价

1.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质灾害防治及其应用的基本体系、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学科及其研究内容、防治技术与研究方法。

2.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基本概念、地质灾害系统与地质环境变化、地质灾害调查与勘查评价、监测与预警预报、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应急处置和地质灾害防治公共管理等。案例介绍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涉及的变形破坏机制分析、稳定性评价、工程方案优化、施工反馈研究、现场模拟试验、稳定性校核计算和多年监测数据评价工程治理效果等。

3.教学方式:授课、自学及讨论。

4.考核方式:读书报告、考试。

5.预修课程:灾害地质学、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 陈洪凯唐红梅,王林峰,刘丽,何晓英.2011. 地质灾害理论与控制.北京:科学出版社.

[2]潘懋,李铁锋.2012.灾害地质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张梁,张业成,罗元华.1998.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北京:地质出版社.


(十七)应用水文地球化学

1、课程目标:应用水文地球化学是一门边缘性的实用专业课,它以数学、物理、化学,尤其是各类化学为基础理论学科,以水文地质学基础、水文地球化学、地质学及地球化学为基础专业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掌握应用水文地球化学理论,并能运用这些理论解决生产、环境和社会中的各种专门水文地球化学问题。

2、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包括基础篇,方法篇和应用篇三部分。基础篇是应用水文地球化学的基础,主要介绍有关水文地球化学概念、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原理、水文地球化学参数,达到能在学习应用水文地球化学过程中,随时运用水文地球化学的原理;方法篇主要介绍如何进行资料调研、实地水文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方法和实验室测试及模拟试验方法等工作;介绍与研究溶质迁移有关的水文地球化学计算方法及同位素在应用水文地球化学中的运用。应用篇主要介绍水文地球化学在经济建设中的应用及其工作方法,包括应用水文地球化学在资源水文地球化学、环境水文地球化学、工程工艺水文地球化学中的应用等。

3.教学方式:授课、自学及讨论

4.考核方式:读书报告

5.预修课程:分析化学、矿物学、热力学、水文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勘察方法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史维浚,孙占学.2005.应用水文地球化学.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十八)同位素水文地质学

1.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同位素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环境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同位素方法在水文地质中的应用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

2.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有关同位素的基本知识,同位素分馏基本理论,放射性同位素衰变理论,天然水中同位素组成、分馏机理及其时空演化规律,环境同位素方法和人工同位素示踪方法的原理及其在水文地质中的应用等。

3.教学方式:授课、自学及讨论。

4.考核方式:课堂报告。

5.预修课程:水文地质学基础。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 王恒纯.1991. 同位素水文地质概论.北京:地质出版社.

[2] 刘光尧、陈建生著.1999. 同位素示踪测井,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十九)高等土力学

1、课程目标:在本科土力学的基础上,通过高等土力学课程的系统学习,加深和提高对传统土力学基本理论的全面掌握和理解,为进一步在岩土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实际应用打下理论基础。

2、课程内容:土集料:土矿物,土的分类,土压密,土的体积变化,有效应力原理(重点介绍);渗透和渗流(重点讲述Dancy’ Theory 和流网理论以及其在土坝工程中的应用);土中应力的分布;非排水加载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固结理论及砂井的排水固结;土的沉降分析;土的抗剪强度等。

3、教学方式:讲述和讨论相结合,

4、考核方式:课堂报告,作业,考试

5、预修课程:土力学,地基与基础

6、常用专业必读书目及参考书目

[1]李广信等.2004.高等土力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龚晓南.2002.高等土力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3]钱家欢,殷宗泽主编.1996.土工原理与计算(第二版).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Advanced Soil Mechanics BMDas


(二十)高等岩石力学

1、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岩石、岩体的地质特征和在加荷和卸荷过程中岩体的本构关系,破坏机理,并能应用岩石力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工程岩体稳定性问题。

2、课程内容:介绍岩石、岩体的地质特征;岩石、岩体、结构面的力学性质;岩体本构方程、破坏机理与强度理论;结构面网络模拟;岩石断裂力学和损伤理论基础;模型试验方法,岩体的力学参数和流变等特性。工程岩体的稳定性评价以及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与新理论在岩石力学中应用;工程岩体的模型、模拟试验及原位监测技术;岩体工程的可靠性分析的基本原理。

3、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与讨论

4、考核方式:读书报告

5、预修课程:弹塑性力学

6、常用专业必读书目及参考书目:

[1]周维垣主编.1996.高等岩石力学.北京:水力电力出版社.

[2]蔡美峰主编.2002.岩石力学与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

[3]冯夏庭.2000.智能岩石力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二十一)环境岩土工程

1、课程目标:通过系统学习,加深和提高对工程建设中常遇到的环境岩土问题的全面理解和掌握,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和解决环境岩土工程问题,把工程地质、地质力学、渗流理论、地质灾害等结合在一起,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正确处理工程实际问题,注重实际技能的学习和运用。

2、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学习污染质、水化学作用下,岩土体微观结构变化及其对宏观性状的影响;岩土体力学稳定、变形以及渗流问题,如打桩挤土、基坑周围地表的沉降、城市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城市地下岩溶塌陷、滑坡、采空区塌陷等问题的发生特征与变形规律;岩土体物质的机械迁移问题,如沙漠中的流动沙丘、沙尘暴、海岸侵蚀与淤积、水土流失、河流冲刷坍岸、河流下游的淤积与地上悬河;核废料的地质处置方法;城市固体废物(MSW)的工程性质及其处置方法;污染物的基本运移规律;地下水污染控制;特殊岩土体问题的分析评价方法,及特殊岩土体的利用整治措施;土工合成材料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生态敏感地区进行工程建设、资源开发的相关技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查阅环境岩土工程相关文献,分析和提炼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环境岩土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方法、新技术和发展趋势,了解新型土工材料的性质和应用,明确城市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的分析评价方法与防治技术。

3、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与讨论

4、考核方式:读书报告

5、预修课程:土力学,工程地质学

6、常用专业必读书目及参考书目:

[1]环境岩土工程学概论,缪林昌等,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

[2]环境岩土工程,周健等,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二十二)地质工程加固新技术

1.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质工程加固机理和主要加固处理方法,并能根据岩土体的稳定性评价结果进行加固设计。

2.课程内容:本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地质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地质体加固处理的基本理论及稳定性分析方法;抗滑挡墙和抗滑桩的设计与施工;锚杆(索)的设计、施工、试验与监测;格构加固的设计与施工;加筋土挡墙的设计与施工;注浆加固的原理、设计与施工;排水工程设计与施工;边坡的工程监测;边坡处治中的绿化技术;水工混凝土结构修补加固的基本原则、裂缝修补、渗漏处理、剥蚀修补、结构补强加固及水下修补加固技术等。

3.教学方式:授课、自学及讨论。

4.考核方式:读书报告。

5.预修课程:《岩土力学》、《混凝土结构》、《钢结构》,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赵明阶.2003.边坡工程处治技术.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 林宗元.2005.岩土工程治理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赵长海.2001 .预应力锚固技术.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 王玉岭.2010.既有建筑结构加固改造技术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 吕西林.2011.建筑结构加固. 北京: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