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专业培养方案-2015版

发布者:周溪蓉发布时间:2017-06-22浏览次数:966


地质学(代码0709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简介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一门学科。地质学是东华理工大学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学科,经过60年的发展,本学科目前拥有资源勘查工程国家特色专业、放射性地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球化学江西省特色专业,现已成为国内最重要的铀矿地质科研与人才培养基地,是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铀矿地质培训中心。

二.研究方向

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2、地球化学

3、构造地质学

4、地层与古生物学

5、第四纪地质学

6、铀矿地质学


三.培养目标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愿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掌握系统的地质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地质学理论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熟练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并具有初步撰写外文科研论文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较强的心理素质。


四.课程设置

课程编号

学时

学分

备注

学位课程

公共基础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必修6个学分


英语(

144

4


专业必修课

12010109

区域地质学





4门课

8个学分

12010110

高等地球化学





12010104

高等构造地质学





12010102

地质学研究进展




非学位课程

专业选修课

12010106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原则上提供不超过10门课程供学生选择

学生根据研究方向选修至少10个学分

5-6门课)

12010107

矿产勘查与评价





12010105

矿床地球化学





12010111

显微岩石学





12010112

沉积盆地分析





12010113

古生物地层学





12010114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





12010108

铀矿地质学





12010115

遥感地质学





12010116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公共选修课


素质教育课(第二外国语60学时2学分;科研技能类、人文素养类课程为20学时1学分;体育30学时1学分)和跨学科选修课(30学时1学分)






至少4学分

补修课程

针对跨专业录取的研究生,由研究生指导教师指定

不计学分

必修培养环节

教学、科研实践


1




任一环节未完成将不能申请答辩

至少4个学分

文献综述


1



开题报告


1



学术活动


1




毕业总学分

32

注:非学位课程的公共选修课中,素质教育课程有:体育(篮球、排球、足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太极拳等内容)、第二外国语、科学研究技能(论文写作方法、文献检索等内容)、形势政策解读与就业指导、创造学与创造性思维;跨学科选修课程由各学院推荐一门课。要求具有公共性、普及性(如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荐的公共选修课程为《自然辨证法概论》),不能推荐专业性太强的课程。


五.课程简介

(一)区域地质

1.课程目标:通过对中国及邻近海域区域地质的学习,不仅能够了解掌握中国大陆及邻海的基础区域大地构造特征,还可以加深对地球科学各基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宏观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为毕业论文编写服务,也为今后继续从事地球科学基础研究或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2.课程内容:全面讲述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域区域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地质构造发展历史。

3.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文献阅读。

4.考核方式:读书报告。

5.预修课程:《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地质概论》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杨遵仪,程裕淇,王鸿祯.1989.中国地质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程裕淇主编.1994.中国区域地质概论.北京:地质出版社.

[3]巫建华,刘帅.2008.大地构造学概论与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北京:地质出版社


(二)高等地球化学

1.课程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方向,系统掌握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课程内容:本课程系统阐述地球化学的学科地位、定义、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元素在地球系统中的分布与结合规律及其在水介质中的迁移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原理及其在地球科学与环境科学中的应用;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成岩成矿作用研究中的应用。通过《高等地球化学》课程教学,使学生认识地球化学的学科性质、主要研究领域及其研究的根本问题、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地球化学在地球科学中的地位及初步建立地球化学思维。

3.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文献阅读。

4.考核方式:课程讨论和读书报告。

5.预修课程:《地球化学》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1998.高等地球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2]陈骏主编.2004.地球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3]韩吟文,马振东主编.2003.地球化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4]卢焕章等著.2004.流体包裹体.北京:科学出版社.

[5]Francis Albarède.2003.Geochemistry.Long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三)高等构造地质学

1.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构造地质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方向,掌握挤压、伸展、走滑、深层拆离、重力滑脱等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和研究方法,掌握矿田矿床构造学、成矿构造学、显微构造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2.课程内容:

 ①高等构造地质学研究概论,构造新理论、新方法(板块构造、大陆动力学、岩石圈层圈构造与流变、壳幔作用与岩浆活动、构造体制转变等);②构造形迹与成因(原生沉积构造、不整合面、节理、面理、线理、褶皱的几何学、运动学和成因);③断层和断层岩识别和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碎裂岩、糜棱岩、韧性剪切带的宏观和显微构造特征、分类和识别标志);④逆冲推覆构造和造山带、伸展构造和变质核杂岩、大型走滑构造与转换断层的特征、类型、地球动力学背景以及相关成矿作用;⑥成矿构造学概论与典型矿田矿床构造模式;⑦矿田矿床构造研究方法(包括野外几何学和运动学观测描述、地质力学理论与方法、取样制样、构造-流体-蚀变分带、构造分期配套方法等);⑧显微构造研究与方法(包括变形岩石矿物显微构造特征、颗粒变形机制、晶格定向性、变形温压测定、岩组测试分析等)。

3.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文献阅读

4.考核方式:考查、读书报告相结合

5.预修课程:《大地构造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 陈国达,1983. 成矿构造研究法.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 翟裕生,1993. 矿田构造学. 北京: 地质出版杜

[3] 马杏垣,2004. 解析构造学. 北京: 地质出版杜

[4] 许志琴,1984. 地壳变形与显微构造. 北京:地质出版社

[5] 刘瑞旬,1988. 显微构造地质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6] Cees Passchier and Rudolph Trouw, 2005, Microtectonics, Springer.


(四)地质学研究进展

1.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现状、进展、前沿和发展态势。

2.课程内容: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系统的组成、结构、成因、变化过程和规律、运行机制以及各要素相互作用下的运动形式和物质、能量交换的科学,涵盖了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理学、地球系统科学、地球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分支学科,几乎辐射到自然科学的其他各个领域。本课程主要介绍和评述国内外地球科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进展、研究前沿以及发展趋势,重点在于地球科学领域理论、方法、重大科学问题等的阐述。

3.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文献阅读。

4.考核方式:读书报告。

5.预修课程:《地球科学概论》、《地质学基础》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毕思文.2004.地球系统科学导论(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国国家航空和宇航管理局地球系统科学委员会.陈泮勤,马振华,王庚辰译.1992.地球系统科学.北京:地震出版社.

[3]宋青春,邱维理张振春.2005.地质学基础(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陶世龙,万天丰.2010.地球科学概论(第二版).北京:地质出版社.


(五)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1.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方向,系统掌握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

2.课程内容:本课程系统阐述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以及在地质背景、控矿因素和矿化信息研究基础上,分析矿床的空间展布、时间演化、成因机制、模型建立、成矿单元划分,总结成矿规律作为成矿预测的基础。成矿预测理论中,系统介绍区域构造、建造分析和成矿系列、地质异常等区域成矿分析理论,并对各种预测方法作简要介绍。同时,将成矿预测分为区域远景区预测和矿区局部预测,并分别阐述它们的特点和方法。

3.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文献阅读。

4.考核方式:考查、读书报告相结合。

5.预修课程:《构造地质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和资源勘探方法》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陈毓川.1993.中国矿床模式.北京:地质出版社.

[2]陈毓川.1999.中国主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远景评价.北京:地质出版社.

[3]范永香.2003.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4]刘石年.1993.成矿预测学.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5]翟裕生.1999.区域成矿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六)矿产勘查与评价

1.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资源勘查发展动态,系统掌握资源勘查理论与评价工作方法;了解国内外资源/储量分类体系;掌握不同类型铀矿资源勘查与评价工作方法体系、目标勘查区评价方法与评价依据;了解最新资源/储量估算的方法体系;具备开展独立或创新性资源预测、勘查设计、资料整理、矿床评价等方面专业能力。

2.课程内容:

 ①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现状与发展趋势,资源勘查基本理论、工作阶段划分与工作程度要求;②国内外矿产资源分类体系与比较;③可地浸砂岩型铀成矿地质理论、目标勘查区预测依据、勘查工作内容与方法体系;④“硬岩型”铀成矿地质理论、目标勘查区预测依据、勘查工作内容与方法体系;⑤三维立体建模技术在成矿预测与矿床勘查工作中的应用;⑥矿床地质特征研究与矿床勘查系统设计原理;⑦不同类型铀矿床工业指标及其确定方法原理;⑧最新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⑨案例一:典型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工作案例;⑩案例二:典型热液型铀矿勘查工作案例。

3.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创新性思维的启发与课堂讨论、文献阅读。

4.考核方式:考查、读书报告相结合。

5.预修课程:《矿床学》、《铀资源地质学》、《矿床地球化学》、《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勘查技术与方法》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王正其,夏菲等,2010年,铀矿勘查学,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赵鹏大,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2006,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3]陈毓川,1999,中国主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远景评价,北京:地质出版社

[4]黄净白、黄世杰、张金带等,2005,中国铀成矿带概论,北京: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出版

[5]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地质总局,1997,中国铀矿找矿指南,北京: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出版


(七)矿床地球化学

1.课程目标:系统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方向,了解地球化学主要的分析技术和手段,学会应用地球化学的原理和思维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地学问题,系统掌握矿床地球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

2.课程内容:矿床地球化学基本问题与任务、地壳演化与矿产的形成;板块构造与成矿作用;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流体来源;包裹体研究、热力学研究在矿床地球化学中的应用;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同位素等研究在矿床地球化学中的应用等。

3.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实验分析实例。

4.考核方式:课程讨论和读书报告。

5.预修课程:《地球化学》、《矿床学》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中国科学院矿床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著.1997.矿床地球化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2]刘本立编著.1994.地球化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中国矿床》编委会编著.1994.中国矿床(上、中、下).北京:地质出版社.

[4]杜乐天主编.1995.地幔流体与软流层(体)地球化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七)显微岩石学

1.课程目标:通过《显微岩石学》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本科相关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更深刻理解各类岩石的分类命名原则和方法,进一步掌握主要岩类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野外产状和相特征,清楚了解岩石学研究的技术方法特别是提高手标本及显微镜下鉴别矿物岩石的技能,较好掌握主要岩类的岩石起源、形成演化和构造背景等基本理论知识。

2.课程内容:本课程将在巩固加强岩类学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深化和扩展岩石地球化学、岩石成因与构造环境等岩理学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岩石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岩石学发展简史及研究现状;岩浆性质与岩浆演化方式;岩浆岩产状、结构构造、成分及分类;各类岩浆岩的特征、成因与形成构造环境;沉积岩的一般特征、分类及形成过程;它生和自生沉积岩的特征、分类及成因;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变质作用、变质反应和变质带;变质岩基本特征和分类命名;共生分析、变质相和变质相系;动力变质岩、接触变质岩、区域变质岩的特征与成因;变质岩原岩恢复;岩石构造组合。重点突出显微镜下鉴别矿物岩石的技能。

3.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自学与讨论

4.考核方式:课堂考查与读书报告相结合

5.预修课程:结晶学与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 桑隆康,马昌前主编. 2012.岩石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2] Winter, J. D. 2001. An introduction to igneous and metamorphic petrology. Prentice Hall.

[3] 游振东,王方正.1991. 变质岩岩石学教程.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4] 林景仟主编. 1995. 岩浆岩岩类学与岩理学. 北京:地质出版社.

[5] 赵澄林,朱筱敏主编. 2001. 沉积岩石学.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八)沉积盆地分析

1.课程目标:了解沉积盆地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沉积盆地研究新进展以及在能源资源预测及勘查中的应用。了解从物源区到沉积盆地沉积作用特征及其控制因素。重点掌握国内几个典型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构造演化背景及当前研究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2.课程内容:主要讲授沉积盆地类型及其特征、盆地形成机制和动力学类型、盆地的热历史与有机质转化、盆地流体系统与油气运移。介绍层序地层体系中物源类型、沉积物供给及可容纳空间变化对层序构成的控制。以实例分析研究重点讲述盆地形成与大地构造演化之间的关联,详细讲述盆地分析的主要技术方法及其在能源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3.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文献阅读。

4.考核方式:考查、读书报告相结合。

5.预修课程:《沉积学》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 王成善,李祥辉.2003.沉积盆地分析原理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李思田,解习农,王华,等.2004.沉积盆地分析基础与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姜在兴,2010.沉积学(第二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4] 王华.2008.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方法与应用.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5] Allen P A, Allen J R. 2005. Basin Analysis (2nd edition):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ing

 [6] Posamentier H W, Walker R G. 2006. Facies models revisited. Tulsa: SEPM.


(九)古生物地层学

1.课程目标:了解古生物学基本理论及常见的门类化石;熟悉地层学与地质发展史

2.课程内容:将地球历史时期古生物特征与地层沉积层序、年代关系相结合起来,以生物地层、层序及年代地层为框架,重点介绍地球历史时期重要和关键的古生物特征、古生态特点,及其与当时地球环境的关系

3.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文献阅读。

4.考核方式:课程讨论和读书报告。

5.预修课程:《普通地质学》、《沉积学》、《古生物学》和《地史学》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曾勇. 2009. 古生物与地层学.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十)地貌与第四纪地质

1.课程目标:了解第四纪以来地质、地貌和环境变化研究进展,重点掌握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沉积作用、气候与环境变化原因以及第四纪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2.课程内容:讲授第四纪地质、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的全球观点,重点论述地表各主要动力环境的地貌和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与特征;详细阐述第四纪气候与海平面变化、生物与古人类形成发展、沉积物年龄测量与古环境参数研究、第四纪沉积物、新构造运动及相关野外与室内工作方法。该课程重视知识更新和理论联系实际,内容含盖近年来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所涉及的新成就。

3.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野外实习相结合。

4.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5.预修课程:《地质学基础》、《地貌学》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曹伯勋. 1995.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田明中,程捷.2009.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3]王运生,孙书勤,李永昭.2008.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简明教程.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5]高抒,张捷.2006.现代地貌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吴正.2009.现代地貌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7]杨景春,李有利.2005.地貌学原理(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十一)铀矿地质学

1.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系统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方向,系统掌握铀矿地质的各种理论和世界主要的铀成矿区划,熟练掌握铀矿地质的研究手段和工作方法,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课程内容:《铀矿地质学》集铀矿物学、铀地球化学、铀矿床学的基础知识与成矿理论于一体,课程讲授铀的基本性质、铀的迁移与富集规律、不同铀矿床类型的成矿地质条件和铀的成矿作用机理。重点介绍我国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砂岩型和碳硅泥岩型等四大工业铀矿类型和当前世界主要工业铀矿类型的成矿地质背景,介绍重大地质事件与铀成矿作用的关系,介绍区域性铀的富集规律、铀成矿作用的时空结构;介绍铀矿床的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等。

3.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自学、讨论与野外实践教学相结合。

4.考核方式:分两部考核:撰写读书报告(理论部分);具体铀矿床成矿分析(实践部分)

5.预修课程: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学习前必须掌握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其预修的先导课程有《矿物学》、《岩石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以及地球化学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程。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余达淦.2005.铀资源地质学.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

[2]罗朝文.1987.铀成矿原理.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3]章邦同.1990.内生铀矿床及研究方法.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4]张成江.2007.铀矿物学.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5]王剑峰.1998.铀地球化学.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十二)遥感地质学

1.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遥感技术的原理与遥感数据处理的技术方法,运用遥感图像进行岩石地层、构造、矿产等地质目标的综合解译,通过遥感数据提取矿化蚀变信息,掌握遥感地质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能在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及其它地质工作中应用遥感技术解决相应的地质问题,开展遥感地学分析。

2.课程内容:

1)绪论:遥感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遥感技术系统与技术特点;遥感地质学的发展与前景。

2)遥感原理:电磁波的基本特征、遥感电磁辐射源、大气对电磁辐射传输的影响、地物波谱特性、色度学基本知识。

3)遥感数据及其图像处理:遥感数据的获取过程、重要遥感数据及其特性;遥感数据预处理(包括波段合成、几何校正、辐射校正、投影变换、镶嵌与子区裁剪等)、遥感数据的数字图像增强处理(包括辐射增强、空间增强、光谱增强等)、遥感数字图像分类技术(包括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专家分类等)。

4)遥感地质解译:遥感地质解译原理、解译标志、解译方法和原则;遥感地貌解译、岩石地层解译、地质构造解译、矿产资源解译;遥感地质专题制图。

3.教学方式:课堂授课、专题讨论和同步的实验进程。

4.考核方式:实验报告与读书报告

5.预修课程:大学物理、线性代数、地质学基础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朱亮璞主编,《遥感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98.

[2]梅安新彭望琭等编著,《遥感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张樵英主编,《遥感图像目视地质解译教程》,地质出版社,1986.

[4]陈述彭赵英时主编,《遥感地学分析》,测绘出版社,1990.


(十三)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1.课程目标:地球科学的发展已突破了传统的定性描述的研究范畴,而越来越重视定量数据的运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地学中常用的各种现代微区和微量分析测试技术和方法,了解仪器的重要组成部件、测试参数、样品准备(采样及样品的预处理)、分析流程、注意事项及其地学应用。

2.课程内容:本课程以地学中普遍采用和日趋成熟的现代分析测试方法和仪器为专题进行讲述,具体涉及电子探针、包裹体研究方法、扫描电镜、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仪和质谱仪、LA-ICP-MS同位素质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红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谱仪等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和相关仪器。

3.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以教师讲授为主。

4.考核方式:课外作业+读书报告。

5.预修课程:本课程是涉及多学科的一门专业,因此开课时要求学生有《普通地质学》、《工程化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2006. 祁景玉.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 刘成东,郭国林、潘家永、梁良. 2011. 电子探针在核资源与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北京:地质出版社.

[3] 王汝成翟建平陈培荣凌洪飞. 1999. 地球科学现代测试技术,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4] 周玉,武高辉. 1998. 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材料X射线衍射与电子显微分析.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5] 张国栋. 2002. 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