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专业培养方案-2015版

发布者:周溪蓉发布时间:2017-06-22浏览次数:1261

地理学(0705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简介

东华理工大学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于2011年获批,下设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本学科点是在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城乡规划等本科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地貌景观学、自然遗迹与旅游规划、区域和城市规划、遥感信息处理与数据融合、地图制图理论与专题GIS等方向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是我校“十二五”校级重点学科。

.研究方向

1、自然地理学

2、人文地理学

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三.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术型、应用型地理科学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愿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掌握系统的地理学、资源与环境管理等方面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具有地理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地理学理论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熟练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并具有初步撰写外文科研论文的能力;能够从事旅游规划与管理、城乡规划与管理、土地规划与房地产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工作。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较强的心理素质。





四.课程设置(学术学位)

类 别

课程编号

课 程 名 称

学时

学分

学  期

备注

学位课程

公共基础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必修6个学分


英语(Ⅰ、Ⅱ)

144

4


专业必修课

12010201

地理学研究进展

40

2



4门课

8个学分

12010202

区域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40

2



12010203

遥感图像处理与方法

40

2



12110310

GIS原理与应用

40

2



非学位课程

专业选修课

12010204

现代自然地理学

40

2



原则上提供不超过10门课程供学生选择

学生根据研究方向选修至少10个学分

5-6门课)

12010205

风景地貌开发与保护

40

2



12010206

景观生态学

40

2



12010207

土地利用与规划

40

2



12010207

城乡发展与规划

40

2



12010209

文化和自然遗产研究与旅游规划

40

2



12010210

地理学统计方法与应用

40

2



12110311

空间数据建模与算法

40

2



12110312

空间数据库原理与方法

40

2



12110313

地理信息工程设计与开发

40

2



公共选修课


素质教育课(第二外国语60学时2学分;科研技能类、人文素养类课程为20学时1学分;体育30学时1学分)和跨学科选修课(30学时1学分)






至少4学分

补修课程

针对跨专业录取的研究生,由研究生指导教师指定

不计学分

必修培养环节

教学、科研实践


1




任一环节未完成将不能申请答辩

至少4个学分

文献综述


1



开题报告


1



学术活动


1




毕业总学分

32

注:①非学位课程的公共选修课中,素质教育课程有:体育(篮球、排球、足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太极拳等内容)、第二外国语、科学研究技能(论文写作方法、文献检索等内容)、形势政策解读与就业指导、创造学与创造性思维;跨学科选修课程由各学院推荐一门课。要求具有公共性、普及性(如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荐的公共选修课程为《自然辨证法概论》),不能推荐专业性太强的课程。

五.课程简介

(一)地理学研究进展

1.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理学学科发展前沿,把握学科发展趋势。

2.课程内容:地理学研究进展目的在于揭示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形成、发展规律,以及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地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前沿,关注全球性的资源环境问题,从区域的综合影响和响应的角度来研究全球变化,聚焦危急区、脆弱区或热点地区,正视多学科和多空间尺度的综合,为资源开发利用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文献阅读。

4.考核方式:文献综述。

5.预修课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GIS原理。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黄秉维等.1999.现代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2]王建.2007.现代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赵荣等.2006.人文地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吴信才.2008.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第二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二)区域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1.课程目标:了解区域研究的理论和过程;熟练运用区域研究的各种定量、定性的技术和方法;了解区域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体系;能应用定量方法对区域系统的结构、功能、效益进行分析,且能开展区域系统预测研究

2.课程内容:该课程旨在介绍从事区域研究的整个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定量分析的数据的生产、定量数据的准备、探索和描述、定量数据的分析与解析、空间分析、定性分析数据的生成、定性数据的分析与解析、应用计算机技术与3S技术分析定性数据等多种技术与方法,对区域结构、功能、效益、态势、运行机制等进行定量分析。

3.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文献阅读、小组讨论。

4.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5.预修课程: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人文地理学。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吴殿廷.2004.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级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崔功豪.2008.区域分析与规划(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吴殿廷.2014.区域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4]孙久文.2004.区域经济规划.北京:商务印书馆.

(三)遥感图像处理与方法

1.课程目标:让学生掌握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的方法与技术

2.课程内容:遥感的基本概念、电磁辐射与地物波谱、遥感成像原理、不同遥感平台采集的遥感图像特征、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遥感应用等

3.教学方式: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4.考核方式:读书报告、操作练习。

5.预修课程: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基础。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梅安新等.2002.遥感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彭望琭等.2003.遥感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徐希孺.2005.遥感物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GIS原理与应用

1.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基本原理与方法、GIS发展趋势,典型GIS软件使用以及GIS在相关领域的应用,以便让学生对GIS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理解并掌握一门典型GIS软件使用。为学生从事地理信息学科研究、工程应用打下基础。

2.课程内容:该课程主要介绍地理信息系统概念、组成,GIS数学基础——投影与坐标系统,地理信息及其特点,元数据概念与作用,空间数据采集方法与编辑处理、空间数据表达与数据结构、空间数据管理、空间数据处理与分析、空间数据可视化、常用GISArcGIS)软件介绍与操作,GIS典型应用。

3.教学方式: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4.考核方式:读书报告。

5.预修课程:GIS原理与应用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龚健雅.2001.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

 [2]汤国安等.2011.地理信息系统概论(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3]吴信才.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第二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4]张军海,李仁杰,傅学庆,胡引翠.2009.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

 [5]刘贵明.2008.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五)现代自然地理学

1.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现代自然地理学学科前沿和国际热点,如陆地地球系统科学、全球环境变化等,把握学科发展趋势;让学生能结合中国的自然区域特点,开展区域环境演化、地域分异、资源合理利用及区域发展等研究。

2.课程内容:地球系统科学涵义、理论与方法的探讨,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若干领域;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发展契机和优势领域;自然地域分异规律、演化与排序、划分与界线;自然生产潜力原理与研究方法;水量转化、水量调控、中国水资源及其利用;河流系统与环境变化;地表元素迁移集散与环境保护;生命元素平衡与健康和医学地理;全球变化研究;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极地与全球变化;黄土高原与黄河泥沙;黄淮海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坡地过程及坡地改良利用。

3.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文献阅读。

4.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5.预修课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黄秉维等.2005.现代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2]王建.2007.现代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斯特拉勒.1983.现代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六)风景地貌开发与保护

1.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风景地貌的形成与类型,深入剖析风景地貌的形成机理,把握风景地貌学学科发展前沿和趋势,掌握风景地貌调查方法,充分理解风景地貌的开发与利用过程、存在问题,提出风景地貌保护措施。

2.课程内容:岩石与风景地貌,岩石性质对地貌的影响;地层与风景地貌;地质营力与地貌;地质构造与风景地貌;火山与熔岩风景地貌;丹霞风景地貌;喀斯特风景地貌;河、湖、瀑、泉风景地貌;海岛、海岸风景地貌;冰川风景地貌;风成及黄土风景地貌;风景地貌调查;风景地貌开发与利用;风景地貌保护。

3.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文献阅读。

4.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5.预修课程:自然地理学、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杨湘桃.2005.风景地貌学.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杨景春,李有利.2005.地貌学原理(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吴正.2009.现代地貌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七)景观生态学

1.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掌握景观生态学数学方法,能把景观生态学应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持续利用和全球变化等研究中。

2.课程内容: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发展;系统论与景观生态学,自然等级理论与尺度效应,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与异质种群,渗透理论,地域分异规律,景观生态学的一般原理与核心概念;景观结构;景观生态过程;景观动态变化;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景观生态学数量方法;景观生态学与生态多样性保护;景观生态学与土地持续利用;景观生态学与全球变化;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3.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文献阅读。

4.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5.预修课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肖笃宁等.2010.景观生态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邬建国.2007.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傅伯杰等.2011.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八)土地利用与规划

1.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对土地利用规划相关概念的理解能力,土地利用规划中人口、土地利用需求等预测及规划编制方面的动手能力。掌握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方法与程序,理解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相关名词概念。了解国内外有关土地利用规划的最新研究进展,跟踪和掌握国内外有关土地利用规划的新技术和新理念,了解和熟悉国内最新的土地利用规划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和文件等。

2.课程内容:该课程主要介绍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包括导论、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部门规划和专题规划、土地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规划的论证方法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等内容。重点价绍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与评价,土地质量的评价,土地利用潜力的估算,介绍人口、城市化水平、消费水平、作物产量等的预测,土地需求量预测,区域土地供需平衡分析,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土地利用规划的可行性研究,土地利用规划费用效益分析,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可持续评价等内容。国内外土地利用规划的最新研究进展、国内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等。

3.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讲授予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理论与方法,并结合省、市、县、乡四种不同行政级别的土地利用规划实例进行课程讲授,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规划理论和技术方法,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土地利用规划实务能力。

4.考核方式:研究进展报告、土地利用规划文本。

5.预修课程: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王万茂,韩桐魁主编.2014.土地利用规划学(第八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 43号令).

 [3]《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

 [4]《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2号).

(九)城乡发展与规划

1.课程目标:让学生掌握城乡发展与规划的一般性规律,把握未来城市地域形态和乡村发展的最新趋势

2.课程内容:该课程从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产业、城市物质要素、城市总体布局等不同侧面,阐述了城市发展与规划的一般性规律;由现代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切入,引出城市发展与规划的目标定位和框架结构;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和包括城市群、城市带在内的区域城市体系规划的内容,既体现了城乡一体化和统筹发展的思想,又反映了未来城市地域形态的最新发展趋势。

3.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4.考核方式:课程论文或案例分析。

5.预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总体规划。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郑国.2010.城市发展与规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周天勇.2005.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与制定.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赵和生.2005.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4]姚士谋,陈雯.2004.区域与城市发展论.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十)文化和自然遗产研究与旅游规划

1.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相关理论和知识,掌握文化与自然遗产属性、分布及功能,理解文化和自然遗产研究前沿,把握学科发展趋势,深入分析文化和自然遗产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能通过规划手段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

2.课程内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产生、发展及现状;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管理、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定义、标准和分类;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与旅游发展;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规划。

3.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文献阅读。

4.考核方式:文献综述。

5.预修课程: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基础、旅游地理学。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孙克勤.2012.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概论(第二版).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吴必虎.2004.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十一)地理学统计方法与应用

1.课程目标:让学生掌握地理学中的统计方法及其应用,能熟练利用EXCEL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

2.课程内容地理数据及其采集与处理、统计分析方法、线性规划方法、多目标规划方法、投入产出分析方法、随机型决策方法、AHP决策分析方法、网络分析方法、控制论方法、模糊数学方法、灰色系统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分形理论及其应用、小波分形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3.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课后上机实验。

4.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5.预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量地理学。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徐建华.2002.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陈彦光.2011.地理数学方法:基础和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3]陈彦光.2011.基于EXCEL的地理数据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

 [4]刘昌明,岳天祥,周成虎.2000.地理学中的数学模型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十二)空间数据建模与算法

1.课程目标:现实世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彼此相关联,任何一件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因此反映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联系必然复杂。为了能够更好地描述客观事物,以便计算机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通常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模型)来建立描述客观实体本身以及实体之间联系,这就是空间数据建模。建模的目的在于应用,在模型建立和对模型操作等应用过程中涉及到不同算法,为提高建模质量和模型操作的效率,需要研究空间数据模型、建模方法和模型操作算法等问题。设置本课程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空间数据模型概念、建模工具、各种空间数据模型、建模及模型操作算法,为地理信息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2.课程内容:本课程内容包括:空间数据模型简介、空间数据采集与组织、二维空间数据模型计算法、数字高程模型与算法、三维空间数据模型综述、基于似三棱柱体元三维空间数据模型与算法、基于多层DEM三维地层数据模型与算法、复杂地质体建模方法研究。

3.教学方式: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4.考核方式:读书报告。

5.预修课程:GIS原理与应用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吴立新,史文中.2003.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算法.北京:科学出版社.

 [2]程朋根,文红.2011.三维空间数据建模与算法.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3]王家耀. 2001.空间信息系统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

 [4]史文中,吴立新.2007.三维空间信息系统模型与算法,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5]李志林,朱庆.2000.数字高程模型.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6]汤国安,刘学军.2005.数字高程模型及地学分析的原理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

(十三)空间数据库原理与方法

1.课程目标:空间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的血液,是地理信息系统主要载体。空间数据具有数据类型繁多、空间结构关系复杂、海量数据及其异构数据等特点,使得通用的数据库系统难以胜任对空间数据进行有效的存储和管理。本课程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空间数据库原理、方法、应用和发展趋势,以及目前流行GIS软件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为学生从事GIS工程建库、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2.课程内容:介绍空间数据库概念;系统阐述空间概念和数据模型、扩展SQL处理空间数据原理与方法、空间数据索引的原理与方法、查询处理与优化方法以及空间数据库算法等;结合空间数据库的实际应用,介绍Web GIS数据库技术、空间数据库管理与集成技术,并分别阐述它们的特点和方法;同时对空间数据库发展趋势进行介绍,并结合当前主流GIS软件(ArcGIS)介绍其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方法。

3.教学方式: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4.考核方式:读书报告。

5.预修课程:GIS原理与应用、空间数据建模与算法。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Shashi Shekhar,Anjay Chawla.2004.空间数据库.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郭薇,郭菁.2006.空间数据库索引.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3]龚健雅,杜道生等.2004.当代地理信息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

 [4]Philippe Rigaux, Michel Scholl etc.2002.Spatial Database With Application to GIS,  London: Academic Press.

 [5]张新长,马林兵.2005.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北京:科学出版社.

 [6]史文中,孟令奎,张鹏林.2006.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

(十四)地理信息工程设计与开发

1.课程目标:地理信息工程是一项复杂工程,不仅耗资大、建设周期长,而且涉及到空间数据库建立、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软硬件环境建设、系统维护与人员培训等各项内容。本课程目标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树立GIS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的概念,掌握GIS工程建设的内容、GIS工程设计方法、GIS工程管理方法、并得到应用GIS系统开发基本训练。为学生以后研究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课程内容: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概念、特点;地理信息系统工程设计内容和方法;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工程的设计原理、方法和规范;地理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的管理内容与方法;地理信息共享的原理、方法和法律问题;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开发模式与关键技术,结合具体开发环境(天地图、ArcGIS Engine)介绍GIS二次开发方法过程;典型地理信息系统工程设计案例

3.教学方式: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4.考核方式:考试、读书报告或GIS工程设计实例。

5.预修课程:GIS原理与应用、空间数据建模与算法、高级程序语言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李满春,任建武等.2011.GIS设计与实现.北京:科学出版社.

 [2]毕硕本,王桥.2003.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的原理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

 [3]郭庆胜等.2003.地理信息系统工程设计与管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4]荆平.2011.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5]李小龙等. 2015.GIS设计与开发(天地图).东华理工大学.